5月21日,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国家税务总局、市场监管总局八部门联合发布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措施》),从增加融资供给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、提高融资效率等八个方面,提出23项具体工作措施,旨在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融资状况。 “《措施》对过往政策进行了全面总结与细化,从多维度发力,有望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、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在接受《中国报道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 老问题与新挑战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稳定就业、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,长期以来,融资难、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。 “我国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渠道有限的困境,企业主要依赖自有资金或非正规信贷渠道,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融资难度较大,且融资成本显著高于大型企业。同时,股权融资在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极低。”孙文凯分析指出,近年来,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,整体情况有所改善。 据了解,自2013年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,各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以来,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取得了一定进展。通过“三个不低于”监管指标的引导,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连续多年高于整体信贷增速,利率成本也通过央行再贷款、税收优惠等政策有所降低。 然而,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,近两年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有所上升,不良率出现明显提高。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,带动一大批相关小微企业经营困难。”孙文凯告诉记者,与此同时,消费增速相对缓慢,市场主体不断增加,企业竞争加剧,导致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,还款能力下降,银行信贷风险上升。 (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仅代表作者言论,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,本网站声明免责,也不承担连带责任。) |